說時攝影 VOL.1

每天都有無數個故事在消逝,拾起人生的卷卷底片,找回丟失的回憶。用攝影壓縮時間,用影像述說美好映象。 說時攝影 拍攝是否會影響人們對它們的記憶? 我們肯定都幹過這樣的事情:長時間規劃的連假旅行,而欣喜若狂地為自己規劃的景點瘋狂按下快門。這或許聽起來很自然,但這也許已經在侵蝕你即將要留下的東西,根據你的行為,將決定留下的是回憶還是照片。 2014年進行的一項研究中,學生們被帶到了一家博物館參觀,並允許拍攝部分藝術品,但其他的藝術品只能看,不能拍照。第二天的測試顯示,這些學生在回憶他們拍攝過的作品時對細節的記憶能力較差。亨克爾將此稱作「拍照損傷效應」。「我認為,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,是因為我們將相機視作一種外部記憶設備。」亨克爾說,「我們懷有這樣一種預期:相機可以為我們記憶各種事情,所以我們不必繼續處理此事,不必採取各種有助於我們記憶的措施。」但她也補充道,雖然拍照可能損傷我們的短期記憶,但當初拍攝的這些照片之後還是能刺激我們回憶往事。 有趣的是,當學生們按照要求把鏡頭聚焦於某個物體的特定部位時,損傷效應就會降低,表明這種額外的措施和注意力有助於加強記憶;或者說,當相機捕捉更大的視角時,我們更有可能外化自己的記憶。「這很有道理,因為研究一致表明,分散的注意力絕對是記憶的敵人。」亨克爾說。當然,我們從幾十年前就開始感受到拍照的需求,當時幾乎所有的西歐和美國家庭都有一部照相機。但隨著膠片相機逐步演化成數碼相機,我們拍攝照片的原因和使用相機的方法也發生了變化。研究也佐證了很多人的一個觀念——攝影的主要作用已經從紀念特殊事件和回憶家庭生活,變成了與他人交流、塑造自我身份、強化社會紐帶的方式。雖然比較年長的人使用數碼相機時往往將其作為一種記憶工具,但年青一代通常將拍照作為一種交流手段。 記錄我們的生活 「很多時候,人們拍照不是為了日後回憶往事,而是為了向別人表達自己此時此刻的感受。」亨克爾說,「例如,Snapchat用戶拍照都是為了交流,而不是為了留念。」隨著微軟SenseCam的出現,加之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「記錄生活」的行列,我們的記錄能力達到了新的高度。SenseCam是一款配備廣角鏡頭的可穿戴攝像頭,最早於2003年發佈。它就像是一種記錄人類日常生活的「黑匣子」,每當探測到攝像頭前面有人,或者發現光線發生劇烈變化時,就會自動拍照。還可以通過設定讓它每過30秒鐘自動拍攝一張照片。瑞士提契諾大學(Università della Svizzera Italiana)的研究人員伊萬蓋洛斯·尼弗拉托斯(Evangelos Niforatos)研究了新技術如何影響我們的記憶力。他本人過去3年也在積極記錄生活。有研究顯示,對於那些存在嚴重記憶障礙的人而言,使用被動相機記錄生活可以帶來極大的好處,方便他們定期查看這些自傳式照片。但儘管如此,尼弗拉托斯還是認為,對普通用戶來說,記錄生活的最大障礙在於如何使用這些數據。「如果碰上需要記錄的重要時刻,生活記錄設備肯定很有用。但對於日常生活而言卻用處不大。」他說,「不過,我們還是很樂觀,因為這樣可以拉近我們與真實記憶的距離——這就像記憶修複,可以為你提供一些正確的記憶線索,以便激發你想要記住的東西。」 轉至 BBC news 說時攝影x核心價值 亨克爾說,「我們懷有這樣一種預期:相機可以為我們記憶各種事情,所以我們不必繼續處理此事,不必採取各種有助於我們記憶的措施。」筆者認為這是一種目的性的起心動念「為了之後方便回憶」。和當下的朋友在多個景點因想要拍照而中止當下的對談、當下的體驗,不就是一種記憶存儲過程的破壞嗎?「存儲的是照片還是回憶」我們給予不一樣的解釋。照片應是輔助人們喚起回憶的媒介,幫助人訴說當下的情境與主觀感受。而回憶是專注且沈浸在其中才能被有效存儲。

說時攝影 VOL.1 Read More »